您当前所处位置: 米胖旅游网 > 杭州旅游 > 杭州旅游攻略 > 晚清杭州的教育场所

晚清杭州的教育场所

http://www.mipang.com时间:2011-03-15  来源:米胖旅游网  点击:4009

杭州人丁云川去年去了趟台湾,给中国文哲所和中山年夜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师生们讲了几堂课,讲的是杭州晚清经学遗迹和西湖历史文化,听众听得乐趣盎然,提问不竭,因为都对他何以能找到那么多的历史残片感乐趣,这些残片有石刻、碑文、课卷、器皿,它们配合为巨匠明示了一个个百年前的文化空间,这些空间不再是仅靠文献于想像中存在,它们向百年后的时空扔出了信物,掷地有声,从此打通一地的文脉。

丁云川说,他曾经去找过自己姓氏的根源。那是在绍兴的一个村子里,沿着一条长长的溪流,他走进了一个山坳,百十户姓丁的人家聚居在那儿那里,千头万绪,人烟鸡犬,当他见到九十多岁的丁姓太婆婆时,他找到了自己姓氏的来处。这俨然是寻根文化中很有画面感的一幕。而我们在寻访晚清杭州年夜书院的时辰,也依稀走到了那一个个渊深朴茂的空间,在片石断碑中感应感染到了弦诵之地的旧时况味。

书院创始于唐代,宋代讲理学,书院逐步有了规模轨制。明清两代,陈腔滥调取士之风年夜盛,原先有研究院性质的书院逐步改酿成教授陈腔滥调课艺的讲习堂,为士子们的科举功名处事。清代,为了南北文化整合,杭州书院由弱转盛,竟至盛极一时,整个杭州府的书院前后共有31所,其中以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四年夜书院最为闻名。

书院的最高率领叫山长,近似此刻的校长;其次叫监院,近似此刻的教育主任。学生们在书院里进修经文词赋,按期加入考试。学生春秋纷歧,小的十几岁,老的四五十也有;都要交膏火,虽有正规生和旁听生之分,但几乎一致方针:博取功名,只有少少数是纯粹为了研究学问的。山长一般都是名闻全国的学士,由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聘用。好的书院,如同斯刻北年夜、清华的工商硕士打点学院,学生不仅能获得精英式的教育,而且还能形成精采的人际收集,在日后起到互合作的浸染。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时书院的学生被列为某师的门墙之后,经常得帮教员家里做点事,甚至帮教员倒夜壶的都有,当然名师的学生是十分光华的,好比曾国藩的学生,那是很了不起的

自古江南,人杰地灵,念书人层出不穷,而江南的书院往往占有了风水极佳的地址,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在此可以忘忧,可以起兴,中国诗书文化是强调年夜雅颂赋比兴的,自然山水是养气立志之地址,为士子们兼济全国或独善其身供给了策源地。杭州的四年夜书院,湖山辉映,人文特出,上承两宋之思,下启近代黉舍,虽然最终衰颓,事关年夜势所趋,但它们传承而下的重知尚文精神依然是此刻杭州人心中的圭臬,甚至在必然水平上塑造了杭人的性格。

崇文书院奇异的上课情状

那是在苏堤虹桥畔,曲院风荷烟水矶。初夏早晨,一片烟柳中,鸟声委婉。荷叶已经超出跨越水面,几颗露珠被风从叶面吹落。四处洋溢着潮湿的花卉气息,让人气宇年夜开。这儿离城远了,这个年光人迹鲜有。然而听到了跳跃的脚步声,一群少年嬉笑而来。他们在烟水矶边上的一幢别墅里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出来后,他们纷纷跃上一艘艘的划子,让船工们将船划出湖岸些许。这些少年或在船舱中沉思动笔,或在船头鹄立发呆。

此时,那幢别墅里走出了一位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青色盘领窄袖袍子的师长教师,他背后别墅正门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崇文书院。这位师长教师叫叶永盛,是万历皇帝的两浙巡盐御史,也是这群学生的教员。他今天有空,便来到此处为孩子们上课。

常日上课无非是选经文中的句子,让孩子们破题阐扬,理解经义,年夜白学理,并懂得陈腔滥调课艺的技巧。叶永盛今天却让少年们做诗去了,他感受这个初夏的早晨,不吟诗作赋其实是辜负了良辰美景。他的目光在一艘艘划子间流连。这些船中少年年夜都是盐商学生,他们的怙恃良多是叶永盛的同乡。

杭州的盐商年夜体来自山西、陕西和安徽,行商发家后,他们往往举家迁居杭州。可是那时政府有划定,没有户籍的后辈,是不能进入杭州府学念书的,更无法加入乡试。这些外埠来的盐商后辈家中虽有钱财却因户籍问题与仕途无缘。叶永盛作为巡盐御史自然年夜白其中的委屈,他向朝廷奏议,要求给盐商另置商籍,等同落户。这个奏议获得了核准,从此,盐商的后辈和浙籍学子一般拥有了在杭念书加入科举的权力。叶永盛还一不做,二不休,爽性借来别墅为盐商后辈办起了课堂,课堂就设在烟水矶。叶永盛此举让在杭盐商感谢感动肺腑,纷纷送孩子来此就读,因为路途遥远,交通竟靠划子。叶永盛感受操作划子作为游动的书斋不失踪为授课的妙法。

一个时辰后,叶永盛叫小童吹响了画角。那些隐藏在花洲鹭渚、柳荫芦丛里的划子纷纷回航,汇集到烟水矶旁。小童搬来几案,叶永盛坐在岸边起头批阅一一呈上来的功课,他当着学生的面,在卷子上评定甲乙品级。每一位轮到的少年都屏声静气,斜欠着身子看师长教师的落笔。

叶永盛不知道,他这种奇异的授课形式,后来竟成了杭州四十二景中的一景,“崇文舫课”的情状一向延续到了清朝。

叶永盛任满分开杭州后,盐商们集资买下了这幢别墅,改称“紫阳崇文书院”,又在书院后面为叶永盛立了生祠,迟早供奉。

崇文舫课名气越来越年夜,年夜到康熙皇帝南巡时也亲幸这个书院,并题写了“正学阐教”和“崇文”两块匾额。从此,崇文书院有了与其他三年夜书院相颉颃的成本,成为浙江四年夜书院之一。

崇文书院后来也毁于承平军战火,同治年间又重建,光绪年间,还引海宁人王国维在此念书,王国维成名后,回来崇文书院讲过学。

崇文书院最后酿成新式书院———钱塘县书院是在1902年。四年后,它和紫阳书院(那时也已改成仁和县书院)合并,称为仁钱县书院。1907年,两所书院又从头分隔,各自走上分歧的成长道路。

紫阳书院里的难以忘怀

紫阳书院在城南紫阳山脚,与几个书院对比,最得山林野趣。幽径乱石,杂树繁花,供给探胜的乐趣。紫阳书院从1703年建树到1902年合并,有199年的历史。紫阳是朱熹的号,清代书院里,良多省份都有紫阳书院,最有名的是姑苏。姑苏紫阳书院和杭州敷文书院地位一样,名列全国23所省级书院之中。乾隆皇帝曾经到各省级的书院巡视,杭州敷文和姑苏紫阳都去过六次,是去的次数最多的两所书院。姑苏的紫阳书院由李鸿章选中俞樾作为山长,杭州的紫阳书院则是由俞樾的浙江同年好友孙衣言掌印,这孙衣言的儿子就是晚清闻名的经学巨匠孙诒让。

我的手上拿着一页地图,这是清嘉庆年间《钦定重建两浙盐法志》中的紫阳书院全图。我拿着这张地图行走在现在的紫阳小学里。指导的教员对我指点说:“紫阳书院昔时的面容你在紫阳小学里都能见到。你看这图上的台阶就是此刻你走的石阶,你看到这棵老树了吗,它画在图中的位置和此刻的位置分毫不差。你看那通玄不美观旁的群石外形和安插与图中几乎一模一样!就是看潮台看不了潮了。”我端详着这所杭州独一在原书院遗址上存在的黉舍,在心里一寸一尺地把它做旧,旧到能让我看到拖着辫子在那儿念书的儿郎们。

紫阳书院的全图竟收入在两浙盐法志中,这让我奇异,原本这书院是由盐商出钱建成的。紫阳书院也曾毁于承平军战火,后同治年间,由当地行政长官,出格是负责盐政的官员拨出盐务金钱重建增建。盐商们在杭州入了商籍后,后世就能进入杭州的书院进修,加入科举,博得功名,进入仕途,所以由盐商出资、官银津贴的书院在杭州很常见,崇文书院也是如斯。

有人统计过,紫阳书院近200年间,有山长30余人,可见人事更迭并不频仍。因为书院在城内,较其他书院而言更能吸引学生,多的时辰有328位生徒,白日书声琅琅闻于闹市,夜晚老苍生却能见山林间书院灯火荧然。初二十六全校考试,上缴的课卷都有六七百篇,很是可不美观。

紫阳书院名人良多,山长中有编《西湖志》和《雍正浙江通志》的傅王露,有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有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出生于杭州马坡巷的龚自珍本人也在紫阳书院当过几个月的教员。名人宿儒,蔚为年夜不美观。

春日的一个黄昏,我在脚手架的裂痕间走进了孩儿巷的一户人家。屋内陈列简单,光线暗淡。女主人姓张,是紫阳书院山长夏同善师长教师的第五代后人。夏同善侍郎曾与晚清闻名“帝党”焦点人物翁同龢一路为光绪皇帝授读,贵为帝师。夏侍郎后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促进了冤案的平反。《清史稿·传》中有他“直声振朝”的具体事例。那么辉煌的一个先祖,他的儿女就隐没在杭州城极其通俗的一隅。这座城里隐没着若干好多名人之后,他们会不会在巷口纳凉、街坊串门时聊起那遥远的荣光呢?

张女士原是城管办的工作人员,现在退休在家。因为背街冷巷刷新的触动,她起头了当真梳理祖先事迹的步履。她看不懂古文,就请了教员给她授课;她寻访祖先墓葬,普遍收集所有有关夏同善的信息。她的电脑里收录的资料足够出一本厚厚的书。她说你想知道夏同善的什么,我都可以告诉你。她常日讲话概略是轻缓的,可是说到自己的祖先时,整小我感动而兴奋。她说为祖先清算事迹是她近年来最年夜的事务,她在其中不知花了若干好多时刻和心血,她为自己的祖先感应骄傲。越过了那么多年由琐碎拼成的日子,终于迎来了为意义而生的退休年光,一小我在追寻的途中获得了身心的充沛。

我经常翻检中国近现代出书史料,有时在资料的罅隙间能看到让人兴奋的旧事。旧时的一本《万象杂志》里记实着包天笑《我与新闻界》一文,其中谈到了晚清一代报王杭州人汪康年的弟弟汪诒年,汪诒年由哥哥引领投身新闻事业。这两兄弟被那时的中国报界誉为“杭州二汪”,声名赫赫。汪康年的名字后来被我在紫阳书院的生徒名单中发现,他原本也是紫阳学生,而且中了进士。

包天笑的文章是这么说的:“《中外日报》,新闻界刷新之先锋也……《中外日报》的主任是杭州汪颂阁师长教师(汪诒年的号),其人两耳患重听,我们背后称号为‘汪聋’,但办报极有精神,而且为人也坚毅刚烈真挚,以上所说的三种更始,都出自他的主张。”汪康年生平开办近十种报纸,这边停了,何处再办。他弟弟协助他经营报馆,并将哥哥的办报理念贯彻执行。汪康年1895年加入上海强学会,次年与黄遵宪、梁启超级人开办《时务报》,汪康年任司理,掌管财政和人事,间或也写报纸文章。自《时务报》一出就如开了一个年夜炮,惊醒了良多人的迷梦。中国自有报纸以来,还没有哪家报纸能像《时务报》那样刊行不久便能风靡全国,印数达万余份。我看《汪康年师友书札》中,与他通信交往的年夜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章炳麟等等,这样的手札中蕴涵着若干好多晚清平易近国时的时局奥秘呢,它像一个非凡的通道,在那一端摇曳着历史之光,那么让人陷溺。

夏同善和汪康年并不是杭州人熟悉的当地名人,然而我觉得,发现的价值,不是使有名的变得更有名,而是让不应隐没的逐步焕发亮光。

万松书院的少年恋爱事务

万松书院此刻很是有人气,原因是它经常举办相亲年夜会,去相亲的年夜多是中老年人,他们替自己的后世相亲。万松书院演酿成撮合山并不奇异,因为在杭州人心中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夙夜迟早相处,表演一段旷世绝恋的处所。梁祝传奇被人考证起来或早于书院建成的时刻,或根柢是化为乌有的工作,但他俩却绝对比在此书院读过书的袁枚、讲过学的王阳明要有名,名气是老苍生给的,男婚女嫁、相亲做媒自古是老苍生糊口中最年夜的工作。

万松书院始建于明代,是在原万松岭报恩寺遗址上改建的,万松之名取自于唐代白居易的一句诗:“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明月中。”从万松岭路口上行,都是很舒适的地址。往左上山是**烈士纪念碑,碑前喷香樟榆钱在二月时节新?萌发,向阳欢舞有腾空欲去之势,炽如烈焰。沿万松岭路往右行,就能走进万松书院。书院和南宋皇城咫尺之隔,同处凤凰山麓,可见书院选址时的讲究。

万松书院有一度叫太和书院,自康熙南巡时赐“浙水敷文”匾额后,书院便更名为“敷文书院”,成为那时浙江规模最年夜的高档学府,全省的学生以进敷文进修为荣。

话说那十八岁的会稽男人梁山伯和十七岁的上虞女子祝英台双双投卷成功,被收入书院念书,那是何等信用欢快的工作。自此三年间,一路温书,一路玩耍,一路做天之骄子。书院摒弃了俗世的纷繁,营造了纯净的象牙塔空气。然而两人世的激情却来得混沌。这一厢情窦初开,无由剖明,对于梁兄指向分明;那一厢却不知是真糊涂仍是假糊涂,按智商不至于同窗三年还分不出男女,对于英台,或许习惯对方是男妆,甚至情愿对方是男儿,不曾视其为婚恋对象,所以即便十八里相送,从书院送到七甲渡,任对方怎么例如尽显女儿羞怯,也装聋作哑,棋高一着。英台爱梁兄是明,梁兄对英台却糊涂,爱不爱不晓得,是否有“断背”的情怀都有人提出过。想想这一出少年恋爱事务,只有一曲女儿的悲歌,一往情深却没有真正获得过恋爱的欢愉。唯万松岭上依旧松涛阵阵,夕照苍莽。

万松书院在清咸康年间,被毁于承平军的兵燹,后虽经重建和重建,但因为清政府日益虚弱和杭州城市中心的不竭北移,不成避免地式微了,一蹶不振。1892年在城东葵巷呈现了一所“敷文讲学之庐”,它是万松书院的后身,也是近代意义上的书院。跟着洋务行为的蓬勃成长,这所书院和杭城其他书院一路可以教学中西方的适用性课目,及至变法失踪败,书院停办。

我和丁师长教师穿过一个城市,来到解放路东端的杭七中,它的前身就是安靖中书院,也就是敷文讲学之庐停办之后,杭州人胡乃麟在其旧址上开办的杭州第一所私立中学。我们径直穿过校园,来到一个不为人注重的小屋前。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这样的小屋里会有一样工具可以把万松书院和敷文讲学之庐连贯在一路。这是黉舍存放卫生工具的处所,在扫帚和拖把之间,我见到了几块断碑,借着暗淡的亮光,一些漫漶的碑文呈此刻我的面前。这碑文上刻着《新建敷文讲学之庐记》,由建树者浙江巡抚叶赫崧撰文,布政使刘树堂书写,记述了敷文讲学之庐与万松书院的关系,既无能在万松岭上恢答信院往日泱泱年夜不美观,倒不如在此新建一脉相承的书院。原碑已裂,新碑再刻,重立于2002年建成的万松书院内。书院里的“万世师表”牌楼和“至圣先师”刻像是明清时的旧物,和我面前的断石一路,历经蓬篙荒草,见证着连缀一直的书声。

诂经精舍的淡烟疏雨

过了四牌楼,要上元宝心,坡路已无法骑车,只好和丁师长教师一路下车奉行。元宝心60号,一排一层楼的旧房子,电表装在外头,电线乱拉,高处悬着几条裤衩,有一个女人在屋外的水池子里洗衣服,黄狗见着生人乱叫。我们避过它们,在一个狭小过道的绝顶,拉开了一扇木门。

元宝心60号原是一座阮公祠,为了纪念阮元而建,我们此刻只能从它的雕花栋梁上感知祠堂可能的样子。据说,阮公祠将重建,建在阮公祠原址上,那是神归其位的圆满。

木门后,青山扑面,光线骤进,山路两旁开满了紫色的小花。这情景于我而言,仿佛进入异时空。青山崖壁上有两字“涌泉”,所示泉生果真不竭。泉旁石碑曰“青衣洞”,一看就是道家的典故。这青衣洞只是我们的经由,丁师长教师要我看的是离此不远的一块摩崖题刻。我一看上头的四个字,竟哇哇年夜叫起来,“紫阳书院!”四字描蓝了,在覆岩的藤萝下显得十分真诚。这儿离山下的紫阳小学已经很远了,莫非原本的紫阳书院势力规模竟至于此?阮公祠在吴山上,姑苏紫阳书院的山长俞樾被请到了杭州,他们俩成为孤山诂经精舍的魂灵。这世间的事尽是草蛇灰线、千丝万缕地联系关系着,在不经意间云起,在水穷处峰回。

孤山之南,平湖秋月之北,1801年,浙江巡抚阮元成立了诂经精舍,首要选拔浙江境内好古嗜学的学生在此念书。诂经精舍的开办和其他三个年夜书院的办学目的不太一样,它更像一个研究院,培育的是经史学术人才。

1809年,阮元分开浙江,精舍无人主持,经费也无下落,学生无处可归,漂荡四处,50间房舍也逐渐倾颓,无人的房子老得最快,精舍就此停办了近20年。道光年间,诂经精舍逐步又被修葺起来,有了生徒,跟着时局的转变时断时续地办着,直到承平军进入杭州,讲肆被毁再次停办。

1866年,浙江布政使蒋益澧斥官资重建精舍,并派原精舍学生丁丙、林一枝管工建筑,五个月后精舍造好了。浙江巡抚马新贻亲自到姑苏去请俞樾,他开出的年薪是600两银子,比姑苏紫阳书院山长的年俸超出跨越了200两。1868年,俞师长教师正式接事,起头了他在杭州长达31年的教学工作。

俞樾的到来,让贩书的书商们欢喜,也让土地们头疼。他太有影响力了,士子们争先恐后要列入他的门墙。他倡导汉学训诂为本,字词弄懂了然后再通宋人义理,通经致用,所以汉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只要一印出,书商们将其销往浙江便能畅销。而原本精舍因为教学松散,常有人入住其间不愿搬出,甚至停放棺木,使得教学无法进行。俞樾到来后,凭着超强的政治人脉,很快把这些人清理了出去。

德清人俞樾是进士及第,他昔时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一句破“淡烟疏雨落花天”的考题,获得主考官曾国藩的青睐,所以俞樾是很懂科场端方的。他在诂经精舍指导经史研究外,也正视学生的科考时文。1870年,精舍在其执掌下不外两年,便有19名精舍肄业生在乡试中中举,又有3人以优贡而直接进入国子监,科名之盛,颤抖江南。连敷文、紫阳、崇文的学生都纷纷转来俞樾门下。

1898年,78岁的俞樾辞去了精舍的讲席,此时西湖边也多了一栋学生们为恩师建筑的俞楼,至今人们可以在重建后的俞楼上不美观览湖山。

诂经精舍停办于1904年,前后有103年的历史,除去中心搁浅,精舍真正存在的时刻是七十余年,而俞樾却在其间执教达31年之久,为中国教育史中罕有。花落春仍在,湖山第一楼。

晚清杭州的四年夜书院为浙江一地培育出了良多的念书种子,这些士子开启学林新风,敏于接管时代潮水,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砥柱。“你是哪个黉舍结业的?你可会唱那首古老的诗歌?”书院是曩昔的空间,但书声是连缀的时刻,它使我们互相认同。